【臣乞陛下依咸平二年故事,令南省(代指尚书省礼部)放榜,罢殿试】
省试开始的第一天,御史中丞刘筠上奏了一封请罢殿试的札子。
一般而言,如遇丧期,国朝是停罢殿试的。
如咸平二年殿试,真宗便处于守孝期,为了表示仁孝,真宗就取消了殿试,考试排名最终以省试为准。
历史上天圣二年也是如此,朝廷下诏罢殿试,以省试为准。
故此,刘筠的上疏的确具备一定的道理。
但国朝三代以来,谅阴期间停罢殿试,是自真宗开始的,太宗朝可没有这么做。
太宗不仅没有停罢殿试,反而是提前章,难免会有失水准。
如此一来,举子之辞艺、才识,恐怕都无法得以展现。
至于,省试的第三长,则是试卷的评判更加严密,考官们足足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考核举子的文章。
直到反复确认,然后再行放榜。
而留给殿试的考覆时间,仅有十天,考评的人数也大大不如省试。
最后,王曾还在奏疏中提到,如果官家担心‘省试放榜则恩归有司’,那么大可不必如此。
普天之下,岂有恩不出于天子?
不论是省试放榜,还是殿试放榜,举子感恩的对象只会是天子。
看到这里,李杰确实有点被逗笑了。
王曾的奏疏,真的很具备迷惑性,他提到的三长和三短,的的确确是事实。
和省试相比,殿试确实存在部分缺点。
但也没有王曾说的那么严重。
太祖创立殿试制度的本意,便是将‘恩归有司’变为‘恩由主上’。
取士之权,便犹如人事任免权,必须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其实,王曾的上言就是在‘偷换概念’。
什么叫恩皆由上?
如果事实真的如此,宋太祖又何必假借公平之名,改变科举制度呢?
另外,即便科举多了一级殿试,仍然没有改变座主和门生之间的联结。
吕夷简为什么会得到王旦的赏识?
其出身,固然是一方面,然而,另外一面也不能忽视。
咸平三年,王旦权知贡举,在某种意义上,那一科的考生都是王旦的门生。
座主和门生,向来是最牢固的联结之一。
……
……
……
青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