辆和司机抽调到废品公司去即可。
总而言之,宁卫民能够把废品回收业务挂靠在“大刀商社”之下,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多方考量才下的决定。
即使不能说是完全的无缝对接吧,但也能够较好的利用起现有的资源了。
确实,还别看开业当天宁卫民谁都没请。
早上九点打开大门时,静悄悄的连个燃放鞭炮的程序都没有,废品站的大门口也没按日本人的习俗摆个花圈什么的。
唯一能够算作特别的仪式就是宁卫民利用相机自拍的功能,为他、刘洋、陈颂还有中西良介和孙五福那帮子人身穿工作服在院子里拍了几张照片了。
但不得不说,开业后的状况无不证明了宁卫民的想法是对的。
这废品回收的买卖一旦干起来,那真是闷声发大财,红火的紧啊。
开业当天,就拉回来了四五车的东西。
之后,更是一天比一天拉回来的货多。
也就半个月的工夫,废品回收站就成了卡车进进出出相当繁忙的地点。
从早上九点营业到晚上七点,每天至少有二十辆卡车来卸货。
这还不算,有时候,甚至有人会偷偷摸摸在夜里把废品摆在回收站门口。
像每天早上一开大门,也许就能看到门前摆着一台冰箱或者是酒柜。
这对于废品站的人来说,当然不会反感日本人的这种小动作。
反而会哈哈大笑,觉得大早就肥猪拱门,是个好兆头呢。
至于废品站的员工们相处也比较融洽,内部相当和睦。
虽然大部分的时间刘洋和陈颂都在接电话、对接业务,但他们也会走出办公室,负责废品入库的记录工作。
有时候,甚至也会主动伸手帮忙抬东西,干点杂活。
或许是因为在日本吃够了苦了,真的就像在日本经历了一次洋插队。
或许也是因为和这些同胞在一起,才有亲切感和安全感。
他们丝毫也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子,似乎全然忘记了自己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很自然就融入了这个集体,和大家伙打成一片。
有时候,甚至还会跟孙五福他们互爆粗口呢,全然不在意有辱斯文。
而当一趟趟的车把废品运进回收站后,就是孙五福带着他的人一拥而上开练的时候了。
他们在一堆乱七八糟、五花八门的废弃品中,熟练地开始分门别类,然后储存进库房里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